產品名稱 |
本地塘鲺魚苗,塘角魚苗 ,胡子鯰魚苗,三黃本地塘鲺魚苗 |
面向地區 |
塘角魚體形與其他鯰魚相似,個體偏小,體色呈土黃色或黃色,屬底棲魚類,喜暗畏光,白天活動少、多潛伏在水底,夜間活動頻繁,鉆穴營居,常數群居一穴。它喜溫怕冷,耐寒力較差,低溫臨界溫度為7-8℃,適生長水溫22-32℃。耐低氧能力強,在溶氧量為0.8毫克升以上即能正常生長,可高密度養殖,塘角魚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,喜食小雜魚,蝦、螺、蚌動物下腳料等動物性飼料。與其它鯰魚相比,生長速度較慢,當年魚苗可長至20—25厘米,體重100—150g;第2年可長至25—34厘米,體重250—300g。塘虱魚原系魚類,棲息于河川下游、田野、坑塘、溝渠等處。性喜成群,貪食,主要攝食動物性餌料,如昆蟲、小雜魚、蝦、貝類等。多在夜間活動和取食,白天則潛入水底或洞穴中。人工飼養后,亦能在白天攝食,食取部分植物性精飼料。塘虱魚適應能力強,可在小水體和低溶氧的環境中成長,且病害較少,飼料來源廣,容易養殖,成本較低,適宜于農家庭院小水面養殖推廣。
放養放養期一般為每年的3~8月份,選擇體格健壯、游動活潑、規格整齊、攝食旺盛、無病無傷的魚種放養。放養密度要根據池塘條件、放養的魚種規格及飼養者的管理技術水平而定。放養前用3%食鹽溶液浸洗魚體10—20分鐘,即可下塘。池塘高產養殖的放養規格,也是高產養殖成敗的一個重要條件。高產養殖放養規格應是3cm以上的幼魚,3cm以下的幼苗成活率低。放種規格要求一致,因為塘鲺是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,有大魚吃小魚、互相殘殺的習性。即使小魚不被殘食,也因攝食不足抑制其生長。剛運來的魚苗,抵抗力弱,且規格不一,若直接放入池塘飼養,則因魚苗活動范圍大,體力消耗多,而且所投入的餌料一時很難吃到,造成白白浪費,還會污染水質。但如實行兩級放苗,即先集中在小塘內精養,然后放入大塘飼養。這樣既便于管理,又可使魚苗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,并在小塘內容易得到充足的食物,促使其快速生長。當小塘內培育的魚苗達到10~15厘米左右,便可從塘內篩選個頭大的魚種放入大塘飼養,個頭小的魚種仍留在小塘內進行強化培育,使魚種生長平衡,規格一致。這就避免在養殖過程中大魚吃小魚的現象,從而有效地提高魚苗的成活率和單位產量。
胡子鯰是一種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,其食量大,日食量為自身體重的5~8%,大可達15%以上,如投飼過量,會產生攝食過多而脹死現象。胡子鯰耐饑能力強,魚種或親魚在人工越冬期間,4~5個月不投飼也不會死亡,當水溫升到15℃以上時開始正常攝食,溫度在20~35℃時攝食旺盛。一般5~9月為攝食盛期,此時生長速度快。在天然水體中,魚苗主要攝食輪蟲、水蚤、孑孓、枝角類、橈足類等。攝食后的4~7天,完全靠捕食獲得營養。適口的對象逐漸由小變大,以捕食較大型的枝角類為主,在枝角類不足時,也采食水中的有機碎屑、水生昆蟲、蠕蟲等。成魚階段主要捕食水體中的蠕蟲,水生昆蟲、底棲動物、小魚、小蝦及動物尸體、有機碎屑、植物的嫩莖葉。在人工飼養條件下,可投喂禽畜的血、內臟、魚粉、蠶蛹、螺蜆肉、蚯蚓、蠅蛆等動物性飼料;也可投喂米糠、花生餅、麥麩、豆餅和玉米粉等植物性飼料。
廣東茂業水產養殖場是是廣州地區大型的淡水魚苗孵化基地.以生產批發桂花魚苗,泥鰍魚苗,叉尾魚苗,金草魚苗,三黃塘角魚,紅羅非魚苗,丁歲魚苗,加州鱸魚苗桂花魚苗,金草魚苗,丁歲魚苗,紅羅非魚苗等各類純種淡水魚苗為主。茂業水產養殖場是一個集淡水魚苗產銷,售后服務跟蹤,技術力量支持,水產藥物推廣,養殖模式設計,優化,商品魚收購,銷售于一體的新型綜合服務機構。力于打造淡水魚苗一品牌。與中國各地養殖場建立了穩固的業務關系,擁有購貨權,能全年供應、多品種的魚類。
本地塘角色的放養密度一般為1~3萬尾/每畝,放養密度過大容易誘發疾病致死,直接影響成活率;其次會導致攝食不均,出現大小差異,影響產量和效益;三是到了養殖中期往往超過了池塘的生產能力,塘角魚只吃不長,養殖周期大大延長;四是養殖投資過大,風險增加。因此,池塘養殖本地塘角魚要嚴格控制放養密度,放苗時要選擇體質健壯,體形較長,無病無傷且大小均勻的魚種,一次性投足,避免同一池塘養兩批魚,放養時注意溫差不超過3℃,放養規格3~7cm/尾,放養的苗種規格越大,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,成活率越高,每667m2可搭配100g以上鰱、鳙魚100尾。放苗時間多數在3月底至10月中旬。
餌料投喂管理塘角魚屬雜食性魚類,食性偏向動物性,性貪食,特別喜食新鮮動物餌料,活餌投喂效果更佳。魚種下塘后除了以池中水蚤、輪蟲等浮游動物食外,還要投喂水蚯蚓、蠅蛆、雜魚肉、螺蚌肉、禽畜下腳料等動物性飼料,同時兼投少量顆粒飼料。投喂飼料應從投放魚種后的第3天起,如蠅蛆、水蚯蚓等活餌消毒后可直接投喂。動物內臟需要清洗干凈,用絞肉機絞成肉泥拌入面粉制成團糊狀投喂。在魚苗培育初期,應以動物性飼料為主,進行強化培育,隨著魚體生長,逐步轉投一些植物性飼料,做到動植物飼料相結合。日投餌量應控制在魚體總重量的5~8%左右,每隔1周或半個月須調整1次投喂量,使投餌量更趨合理。可視天氣變化、魚的吃食情況而酌情增減,以后每15天調整一次投餌量。每天投喂2次,分別為上午8--9時,下午3--4時。即所投飼料在1h內吃完為好。投餌應定時、定位。幼魚階段,每天投喂3次,7:00~8:00、14:00~17:00、21:00~22:00各一次。當魚種長到手指那樣粗時,每天早晚各喂一次。